一位是宋词“雅派”的代表人物,被《四库全书》评为“诗人之冠”的天才文人。一位是北宋著名的青楼妓女,能歌善舞,通晓诗文。这两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,在民间传说中留下了一段爱情故事,记载在许多非官方的历史和小说中。
他们的爱情故事是真的吗?非官方历史上,周邦彦甚至嫉妒宋徽宗,在李世石的府邸写诗表达对宋徽宗的嫉妒,因此被逐出京城。这样的记载在各种非官方的小说和记载中都有记载,涉及风流书生与风流皇帝的情感纠葛,是吃瓜群众津津乐道的八卦。
新水浒传李诗诗
如果这些道听途说只作为饭后话,倒也不错。但如果把它作为正史供后人普及,那就有点不合适了,因为这在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就不得而知了!
一、传闻中的周邦彦和李世石的爱情故事
据传,周邦彦才华横溢,很快就成为了东京著名妓院李诗诗的红颜知己。一日周邦彦正与李世石幽会青楼名妓李师师,宋徽宗突然上门。无奈之下,周邦彦躲到了床底下,直到宋徽宗走后才敢出来。心中嫉妒和侥幸的周邦彦创作了《青春旅行·剑如水》这首歌,在这首歌中,他不仅写出了两人约会时的甜蜜互动,也写下了内心的怨恨,并用给李诗诗。双农马化夸赞宋徽宗劝宋徽宗离开的机智。
周邦彦
谁知不久后,李诗诗在与宋徽宗聊天时,不小心泄露了这首诗。宋徽宗立刻就知道,当晚他的到来,人尽皆知,连细节都说得很详细。这值得吗?再追问,才知道这首诗是周邦彦写的。宋徽宗一怒之下,将周邦彦逐出京城。
李诗诗既遗憾又难过。周邦彦离开北京的那天,他把在闺房等她的宋徽宗丢下,毅然去送周邦彦。李世石回来后,宋徽宗问周邦彦是不是又写了歌词。李世石演唱了周邦彦的《兰陵王柳》,宋徽宗被周邦彦的才华所佩服,便原谅了他。
这个版本的故事广为流传,但其真实性难以确定。但是,从历史轨迹和对这两首诗的深入解读来看,这两首诗都不能作为周邦彦接触历史的证据。
2、历史上真的存在过李世石吗?
李诗诗现在虽然名气很大,但在正史中并没有她的记载。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关于她的故事,一方面来自于外传和《李世石外传》等笔记本小说,另一方面来自于她与《水浒传》中浪子延庆的关系。
不过根据当时一些文人的记载,李世石应该是真人。当时,苏轼的好友、著名诗人张显为李世石创立了“石苓”品牌。张显生于990年至1078年,生于1049年的严继道还写过《盛茶子》和《一束花》来赞美李诗诗的美貌。此外,据一些记载,生于公元1049年至1100年的秦观也与李世石有过密切接触。
严继道雕像
至于周邦彦,周邦彦曾在《大宋宣和遗物》和南宋《长者续》中为李诗诗作词。周邦彦生于1056年,卒于1121年。如果这些人与李世石有过接触,那么李世石的出生年份应该不会晚于1065年。
宋徽宗生于1082年,1100年称帝,1125年将禅位传给宋钦宗赵桓青楼名妓李师师,1135年去世。据《李世始外传》记载,宋徽宗与李世始相识于1109年。 . 如果所有记录都正确的话,宋徽宗此时还不到30岁,而李世石已经40多岁了。宋徽宗自然不可能如此宠爱。
在这种情况下,要么是张显、秦冠等人认识的李世石不是与宋徽宗有关的李世石,要么是后人编造了太多关于李世石故事的情节。
3、历史上的周邦彦几乎没有可能成为宋徽宗情敌的可能性
关于古代历史的记载,史书上还有许多疏漏和谬误,更不用说文学和小说中的记载了。我们先来看看李世石是不是生于1060年到1065年之间,这个时期出生的李世石在时间上可能受到了张显的称赞,与秦观、严继道等人有过密切接触。相亲时期应该是在1075年到1090年之间,但据记载,张显晚年经常往返于杭州和吴兴之间,与苏轼等朋友周游,来回唱歌。而李诗诗在汴京城的青楼里一直都是名妓,所以张显的《师令》还是有待研究的。
李诗诗
颜继道1082年在营昌(今许昌)工作,1084年南下,无留开封城记载。1085年秦冠羽考入进士,在省内任书记。李世石在汴京的时候,有可能结识,但关于李世石的工作却没有留下。没有太多证据支持传说中的这些人与李世石的关系。就算记载属实,那周邦彦也只能认识李世石,而不是认识宋徽宗的李世石。
如果编造记录,真正的李石、师生在1090年左右认识宋徽宗,时隔28年。但此时的周邦彦已经快60岁了,更不可能成为李诗诗的心腹。历史 周邦彦的《青春刀剑如水》更可能是写在他年轻的时候。记录的是男主和女主之间的深情甜言蜜语,而不是他自己在李诗诗床下的嫉妒。
周邦彦的《兰陵王柳》,不是李诗诗送别时写的。所以综合来看,一种可能是周邦彦和宋徽宗认识的李世石不是同一个人,两人的差距在三十岁左右。还有一种可能是,李世石和周邦彦没有太多的交往,最多也只是见过几次面,不过这个李世石和宋徽宗可能有过接触。
总结:文学、传说、历史要分开对待,不能混为一谈
文学记载中的周邦彦与李世石的爱情故事凄美凄美,值得更多人去了解。但是,历史和传说不应该混淆。只有直面历史与文学的差异,才能对古代文化有更深的认识。
事实上,文史的分离并不会减少古代人和事的影响。就像《三国志》和真实的三国史一样,没有人会把《三国志》当成真实的三国史,但这并不否定《三国志》的文学和历史价值。 《三国志》,但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,了解历史人物。